Android第三方支付SDK设计与实践:从0到1构建安全可靠的支付解决方案
前言
在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,如何设计一个安全、稳定、易用的第三方支付SDK成为了许多开发者关注的话题。本文将分享我们团队从零开始设计和实现Android第三方支付SDK的完整过程,包括架构设计、技术选型、安全防护、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。
一、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
业务场景
我们面临的业务场景是:
- 需要集成多个第三方支付平台(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联等)
- 支付页面为H5页面,需要在App内展示
- 要求支持多种展示模式(全屏、弹窗)
- 需要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
- 要求简单易用的API设计
技术挑战
1、安全性: 如何防范各种安全风险?
2、兼容性: 如何适配不同的Android版本和设备?
3、稳定性: 如何保证回调机制的可靠性?
4、易用性: 如何设计简洁的API?
5、可扩展性: 如何支持未来的功能扩展?
二、架构设计
整体架构
我们采用了分层架构设计: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业务层 (App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SDK API层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UI层 │ Bridge层 │
│ Activity │ JavaScript │
│ Dialog │ Interface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WebView核心层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安全层 │ 配置层 │
│ SecurityConfig │ PaymentConfig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设计流程图

核心组件
1. PaymentSDK - 核心管理器
PaymentSDK作为整个支付系统的核心管理器,采用了单例模式来确保全局唯一性。这个设计决策基于以下几个考虑:首先,支付SDK需要维护全局状态(如安全配置、回调管理等),单例模式能够确保这些状态的一致性;其次,避免重复初始化带来的资源浪费;最后,为开发者提供简洁统一的API入口。
在实现上,我们使用了线程安全的双重检查锁定(Double-Checked Locking)模式,这种方式既保证了线程安全,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同步开销。延迟初始化的设计让SDK只在真正需要时才创建实例,节省了应用启动时的内存和时间。
class PaymentSDK private constructor() {
companion object {
@Volatile
private var INSTANCE: PaymentSDK? = null
fun getInstance(): PaymentSDK {
return INSTANCE ?: synchronized(this) {
INSTANCE ?: PaymentSDK().also { INSTANCE = it }
}
}
}
fun init(context: Context, debug: Boolean, securityConfig: SecurityConfig)
fun pay(activity: Activity, paymentUrl: String, callback: PaymentCallback)
// ... 其他方法
}
设计亮点:
- 单例模式确保全局唯一性
- 延迟初始化节省内存
- 线程安全的双重检查锁定
2. PaymentWebView - 自定义WebView
PaymentWebView是整个SDK的核心UI组件,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WebView封装,而是一个高度定制化的支付容器。我们之所以选择自定义WebView而不是直接使用系统WebView,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:
安全性增强:系统WebView的默认配置往往过于宽松,存在安全隐患。我们的自定义WebView集成了多层安全防护,包括域名白名单验证、JavaScript接口安全控制、文件访问限制等。
兼容性保证:不同Android版本和厂商的WebView行为差异很大,自定义WebView让我们能够统一处理这些差异,为开发者提供一致的体验。
功能扩展:我们在标准WebView基础上增加了支付专用功能,如AuthToken自动注入、第三方应用拉起、支付结果回调等。
资源管理:自动的资源清理机制确保WebView不会造成内存泄漏,这在长时间运行的应用中尤为重要。
class PaymentWebView @JvmOverloads constructor(
context: Context,
attrs: AttributeSet? = null,
defStyleAttr: Int = 0
) : WebView(context, attrs, defStyleAttr) {
fun setupWebView(config: WebViewConfig?, listener: PaymentWebViewListener?)
fun loadPaymentUrl(url: String)
fun cleanup()
}
设计亮点:
- 封装了所有WebView相关的复杂逻辑
- 统一的安全配置和错误处理
- 自动的资源清理机制
3. PaymentJsBridge - JavaScript桥接
PaymentJsBridge是连接H5页面和原生Android代码的关键桥梁,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支付流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这个组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需要处理多种不同的交互场景:
多格式数据处理:H5页面可能传递JSON格式的复杂支付结果,也可能只是简单的状态字符串。我们的桥接器需要智能识别并正确解析这些不同格式的数据。
安全防护机制:作为外部数据的入口点,JavaScript桥接器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。我们实现了多层防护:频率限制防止DOS攻击、输入长度限制防止内存溢出、JSON深度检查防止递归攻击、敏感信息过滤防止数据泄露。
异步处理优化:JavaScript调用是异步的,但Android的UI操作必须在主线程进行。我们设计了线程安全的处理机制,确保所有操作都在正确的线程中执行。
动态功能注入:AuthToken注入功能展示了桥接器的灵活性,它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动态向H5页面注入功能和数据。
方法重构实践:随着功能增加,我们将原本庞大的处理方法拆分为多个职责单一的小方法,这不仅提高了代码可读性,也便于单元测试和维护。
class PaymentJsBridge(
listener: PaymentJsBridgeListener,
securityConfig: SecurityConfig? = null
) {
@JavascriptInterface
fun onWebPayResult(resultJson: String)
@JavascriptInterface
fun onPageLoaded()
@JavascriptInterface
fun getAuthToken(): String
// 安全验证
private fun isValidCall(): Boolean
private fun validateJsonDepth(jsonObject: JSONObject): Boolean
}
设计亮点:
- 多层安全验证机制
- 频率限制防止恶意调用
- JSON深度检查防止攻击
- AuthToken动态注入支持
- 方法重构提高可维护性
三、安全防护实践
1. 输入验证与过滤
输入验证是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,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。在支付SDK中,我们面临的输入主要来自H5页面的JavaScript调用,这些输入可能包含恶意数据或超出预期的内容。我们的验证策略采用了"白名单+黑名单"的双重机制:
长度限制:防止超大数据导致的内存溢出攻击。我们根据业务需求设定了合理的上限,既能满足正常使用,又能阻止恶意攻击。
结构验证:JSON数据的深度检查防止了递归解析导致的栈溢出。通过限制嵌套层数,我们有效防范了这类攻击。
敏感信息过滤:在生产环境中,我们会自动过滤日志中的敏感信息,如密码、token等,防止信息泄露。这个功能在调试时可以关闭,方便开发调试。
格式校验:确保输入数据符合预期格式,防止格式化字符串攻击和注入攻击。
// JSON长度限制
if (resultJson.length > config.maxJsonLength) {
handleSecurityError("支付结果数据过长")
return
}
// JSON深度验证
if (!validateJsonDepth(jsonObject)) {
handleSecurityError("数据结构过于复杂")
return
}
// 敏感信息过滤
private fun sanitizeMessage(message: String): String {
return if (isDebug) {
message
} else {
sensitivePatterns.fold(message) { acc, pattern ->
acc.replace(pattern, "***")
}
}
}
2. 域名白名单机制
域名白名单是防止恶意网页攻击的重要手段。在移动支付场景中,WebView可能被引导到恶意网站,这些网站可能会尝试窃取用户信息或进行其他恶意操作。我们的域名白名单机制提供了灵活而强大的保护:
多种匹配模式:支持精确匹配、通配符匹配和子域名匹配,能够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。精确匹配用于已知的固定域名,通配符匹配用于同一服务商的多个子域名,子域名匹配用于大型网站的域名体系。
动态配置能力:白名单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更新,无需发布新版本就能应对新的安全威胁或业务需求变化。
性能优化:域名匹配算法经过优化,即使在大量域名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效的匹配性能。
灵活的策略:当白名单为空时,系统不进行限制,这样可以在开发和测试阶段提供便利,同时在生产环境中提供严格的安全保护。
object DomainUtils {
fun isUrlInWhitelist(url: String?, whitelist: List<String>?): Boolean {
if (whitelist.isNullOrEmpty()) return true // 不设置则不限制
val domain = extractDomain(url) ?: return false
return whitelist.any { whitelistDomain ->
isDomainMatched(domain, whitelistDomain.lowercase())
}
}
private fun isDomainMatched(domain: String, pattern: String): Boolean {
return when {
domain == pattern -> true // 完全匹配
pattern.contains("*") -> Pattern.matches(
pattern.replace(".", "\\.").replace("*", ".*"),
domain
) // 通配符匹配
pattern.startsWith(".") -> domain.endsWith(pattern) // 子域名匹配
else -> false
}
}
}
3. 频率限制防护
频率限制是防范DOS攻击和恶意调用的有效手段。在JavaScript Bridge中,恶意网页可能会尝试高频调用我们的接口,导致应用卡顿甚至崩溃。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频率限制机制:
短期快速调用限制:检测短时间内的连续调用,防止恶意脚本的快速攻击。这种攻击通常试图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请求,消耗系统资源。
长期调用频率控制:监控较长时间窗口内的调用频率,防止持续的低频攻击。这种攻击可能不会触发短期限制,但会持续消耗系统资源。
动态阈值调整:根据设备性能和网络状况动态调整限制阈值,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使用。
优雅降级处理:当检测到异常调用时,不是简单地拒绝服务,而是记录日志、通知监控系统,并给出友好的错误提示。
重置机制:提供了重置计数器的机制,避免正常用户因为偶发的快速操作被误判。
private fun isValidCall(): Boolean {
val currentTime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
// 检查调用间隔
if (currentTime - lastCallTime < config.minCallInterval) {
rapidCallCount++
if (rapidCallCount > config.maxRapidCalls) {
return false
}
} else {
rapidCallCount = 0
}
// 检查每分钟调用次数
if (currentTime - windowStartTime > RATE_LIMIT_WINDOW) {
windowStartTime = currentTime
callCount = 0
}
callCount++
return callCount <= config.maxCallsPerMinute
}
四、内存管理与生命周期
回调管理器设计
我们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:在Activity模式下,如何确保回调的可靠性?
问题: Activity可能因为内存压力被系统回收,导致回调失效。
解决方案: Activity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回调管理器:
这个回调管理器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对Android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度理解。在移动端开发中,Activity的生命周期是不可预测的,系统可能在任何时候因为内存压力回收Activity。传统的回调机制往往依赖于Activity实例,一旦Activity被回收,回调就会失效。
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回调管理提升到Application级别,使用单例模式确保回调管理器不会被系统回收。同时,我们实现了强引用机制来保证回调不会被垃圾回收,并通过重复调用防护来避免同一个支付结果被多次处理。
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势是简化了超时机制。我们移除了复杂的超时逻辑,改为简单的状态标记,这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,也降低了维护成本。
object PaymentCallbackManager {
private var currentCallback: PaymentCallback? = null
private var isCallbackProcessed = false
fun setCallback(callback: PaymentCallback) {
clearCallback()
currentCallback = callback
isCallbackProcessed = false
}
fun handlePaymentResult(result: PaymentResult) {
// 重复调用防护
if (isCallbackProcessed) {
LogUtils.w(TAG, "回调已被处理,忽略重复调用")
return
}
val callback = currentCallback
if (callback == null) {
LogUtils.w(TAG, "回调未设置,无法处理结果")
return
}
// 标记回调已被处理
isCallbackProcessed = true
try {
when {
PaymentStatus.isSuccess(result.status) -> callback.onPaymentSuccess(result)
PaymentStatus.isFailed(result.status) -> callback.onPaymentFailed(result)
PaymentStatus.isCancelled(result.status) -> callback.onPaymentCancelled(result)
}
} catch (e: Exception) {
LogUtils.e(TAG, "处理支付结果时发生异常", e)
callback.onPaymentError(e)
}
}
}
关键点:
- 使用强引用保证回调不被GC
- 移除超时机制,简化逻辑
- 重复调用防护提高稳定性
- 异常保护确保回调安全
资源清理机制
资源清理是防止内存泄漏的关键环节,特别是在WebView这样的重量级组件中。WebView不仅占用大量内存,还可能持有各种系统资源,如果不正确清理,很容易导致内存泄漏和性能问题。
我们的清理策略采用了"多层次、全覆盖"的方式:
JavaScript接口清理:移除所有注册的JavaScript接口,防止H5页面继续调用已经无效的方法。
WebView状态重置:清空历史记录、缓存和当前页面,将WebView恢复到初始状态。
引用关系解除:将所有相关的引用设置为null,帮助垃圾回收器及时回收内存。
异常安全保证:整个清理过程都包装在try-catch中,确保即使某个步骤出现异常,也不会影响其他清理操作。
时机控制:清理操作在Activity的onDestroy生命周期中执行,确保在组件销毁时及时释放资源。
class PaymentWebView {
fun cleanup() {
try {
// 清理JS Bridge
paymentJsBridge?.cleanup()
paymentJsBridge = null
// 清理WebView
clearHistory()
clearCache(true)
loadUrl("about:blank")
removeJavascriptInterface("WeliPayment")
} catch (e: Exception) {
LogUtils.e(TAG, "清理资源时发生异常", e)
}
}
}
五、UI设计与用户体验
双模式支持
我们提供了Activity和Dialog两种展示模式:
Activity模式
- 全屏展示,沉浸式体验
- 适合复杂的支付流程
- 系统级别的生命周期管理
Dialog模式
- 弹窗展示,快速操作
- 可自定义位置和大小
- 不影响原页面状态
这种双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"一套代码,多种体验"。无论选择哪种模式,底层的WebView逻辑、安全机制、回调处理都是完全一致的,只是展示方式不同。这样既保证了功能的一致性,又为不同的业务场景提供了灵活性。
在技术实现上,我们使用了策略模式来处理不同的展示逻辑,通过LoadMode枚举来控制具体的展示方式。这种设计让添加新的展示模式变得非常简单,只需要扩展枚举值和对应的处理逻辑即可。
enum class LoadMode { ACTIVITY, DIALOG}// 使用示例PaymentSDK.getInstance().pay( activity = this, paymentUrl = url, loadMode = LoadMode.DIALOG, paymentConfig = PaymentConfig.createBottomDialog())
可配置的UI参数
UI配置的灵活性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。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交互需求,我们的配置系统需要在保持简洁易用的同时,提供足够的定制能力。
我们的配置设计遵循了"约定优于配置"的原则:为每个参数都提供了经过精心调试的默认值,这些默认值适用于大多数场景。同时,我们也提供了丰富的定制选项,让有特殊需求的开发者能够精确控制每个细节。
尺寸控制:通过比例而不是绝对像素来控制尺寸,确保在不同屏幕密度的设备上都能有一致的视觉效果。
位置控制:支持多种重力设置,可以将支付窗口定位在屏幕的任意位置。
视觉效果:圆角、透明度等视觉参数让支付窗口能够完美融入应用的整体设计风格。
交互行为:可取消性、外部点击行为等参数控制用户的交互体验。
data class PaymentConfig( val widthRatio: Float = 1.0f, // 宽度比例 val heightRatio: Float = 0.67f, // 高度比例 val gravity: Int = Gravity.BOTTOM, // 显示位置 val cornerRadius: Float = 16f, // 圆角半径 val backgroundAlpha: Float = 0.6f, // 背景透明度 val cancelable: Boolean = true, // 是否可取消 val webViewConfig: WebViewConfig? = null // WebView配置)
六、性能优化实践
1. WebView优化
WebView的性能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到渲染性能、内存使用、网络加载等多个方面。我们的优化策略基于对WebView内部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大量的性能测试数据。
渲染优化:通过设置高渲染优先级,确保支付页面能够快速渲染。这对于用户体验至关重要,特别是在低端设备上。
缓存策略:在支付场景中,我们选择了不缓存的策略,确保每次都能获取到最新的支付信息。虽然这会增加网络请求,但能够避免因为缓存导致的支付信息不一致问题。
安全配置:根据安全配置动态调整WebView的行为,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之间找到平衡点。严格SSL模式适用于生产环境,而兼容模式则适用于开发测试环境。
内存管理:通过合理的设置减少WebView的内存占用,特别是在资源受限的设备上。
private fun configureWebViewSettings() {
with(settings) {
// 基础设置
javaScriptEnabled = config.javaScriptEnabled
domStorageEnabled = config.domStorageEnabled
// 性能优化
cacheMode = WebSettings.LOAD_NO_CACHE // 确保数据实时性
setRenderPriority(WebSettings.RenderPriority.HIGH)
// 安全设置
allowFileAccess = securityConfig.allowFileAccess
allowContentAccess = securityConfig.allowContentAccess
mixedContentMode = when (securityConfig.enableStrictSSL) {
true -> WebSettings.MIXED_CONTENT_NEVER_ALLOW
false -> WebSettings.MIXED_CONTENT_COMPATIBILITY_MODE
}
}
}
2. 内存优化
内存优化是移动应用开发中的永恒主题,特别是在使用WebView这样的重量级组件时。我们的内存优化策略涵盖了整个组件的生命周期,从创建到销毁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优化措施。
及时清理策略:在组件销毁时立即清理所有相关资源,不等待垃圾回收器的自动回收。这种主动清理的方式能够显著减少内存占用时间。
弱引用使用:对于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,使用WeakReference来避免强引用导致的内存泄漏。但我们也学会了在关键路径上使用强引用来保证功能的正确性。
Context选择:优先使用ApplicationContext而不是ActivityContext,避免因为Activity引用导致的内存泄漏。
异常安全:所有的清理操作都包装在异常处理中,确保即使某个步骤失败,也不会影响整体的清理过程。
// 及时清理无用资源
override fun onDestroy() {
super.onDestroy()
try {
paymentWebView.cleanup()
paymentWebView.destroy()
} catch (e: Exception) {
LogUtils.e(TAG, "销毁WebView异常", e)
}
}
// 使用Application Context避免内存泄漏
fun init(context: Context) {
applicationContext = WeakReference(context.applicationContext)
}
3. 日志优化
日志系统是SDK调试和线上问题排查的重要工具,但不当的日志实现可能会带来性能问题和安全风险。我们的日志优化策略在保证调试便利性的同时,也充分考虑了性能和安全因素。
敏感信息保护:在生产环境中自动过滤敏感信息,如密码、token、银行卡号等。我们使用正则表达式来识别这些敏感模式,并将其替换为安全的占位符。
性能优化:日志的格式化和输出是有性能开销的,特别是在高频调用的场景中。我们通过条件检查来避免不必要的字符串操作。
分级控制:不同级别的日志有不同的输出策略,调试日志只在开发环境输出,而错误日志则始终输出以便问题排查。
内存友好:避免在日志中创建大量临时对象,减少GC压力。
object LogUtils {
private val sensitivePatterns = listOf(
Regex("password[\"']?\\s*[:=]\\s*[\"']?[^\\s,}]+", RegexOption.IGNORE_CASE),
Regex("token[\"']?\\s*[:=]\\s*[\"']?[^\\s,}]+", RegexOption.IGNORE_CASE),
Regex("\\b\\d{13,19}\\b") // 可能的银行卡号
)
private fun sanitizeMessage(message: String): String {
return if (isDebug) {
message
} else {
sensitivePatterns.fold(message) { acc, pattern ->
acc.replace(pattern, "***")
}
}
}
}
七、测试策略
1. 单元测试
单元测试是保证代码质量的基础,特别是在支付这样的关键业务场景中。我们的单元测试策略注重覆盖核心业务逻辑和边界条件,确保每个组件都能在各种情况下正确工作。
业务逻辑测试:重点测试支付结果解析、域名白名单验证、安全检查等核心功能。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支付的正确性和安全性。
边界条件测试:测试各种边界情况,如空值、超长字符串、特殊字符等。这些测试能够发现潜在的崩溃风险和安全漏洞。
Mock对象使用:通过Mock对象来隔离外部依赖,确保测试的独立性和可重复性。
断言完整性:不仅测试正常情况,也测试异常情况,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给出正确的响应。
@Testfun testDomainWhitelist() { val whitelist = listOf("*.example.com", "test.com") assertTrue(DomainUtils.isUrlInWhitelist("https://pay.example.com", whitelist)) assertTrue(DomainUtils.isUrlInWhitelist("https://test.com", whitelist)) assertFalse(DomainUtils.isUrlInWhitelist("https://malicious.com", whitelist))}@Testfun testPaymentResultParsing() { val jsonString = """{"status":"PAYED","message":"支付成功"}""" val bridge = PaymentJsBridge(mockListener) // 验证解析逻辑 bridge.onPaymentResult(jsonString) verify(mockListener).onPaymentResult(any())}
2. 集成测试
我们创建了完整的测试页面:
集成测试是验证各个组件协同工作的重要手段。与单元测试不同,集成测试关注的是组件之间的交互和整体的业务流程。我们创建了一系列H5测试页面来模拟真实的支付场景。
这些测试页面不仅用于功能验证,也是性能测试和用户体验测试的重要工具。通过模拟各种支付结果和异常情况,我们能够确保SDK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正确处理。
测试页面的设计遵循了真实业务场景的特点,包括不同的数据格式、各种支付状态、异常情况处理等。这种贴近实际的测试方式能够更好地发现潜在问题。
<!-- test_activity_callback.html --><!DOCTYPE html><html><head> <title>Activity回调测试</title></head><body> <button onclick="testSuccess()">测试支付成功</button> <button onclick="testFailed()">测试支付失败</button> <button onclick="testCancel()">测试用户取消</button> <script> function testSuccess() { WeliPayment.onPaymentResult(JSON.stringify({ status: "PAYED", message: "支付成功", responseData: "{\"orderId\":\"123456\"}" })); } // ... 其他测试方法 </script></body></html>
3. 压力测试
压力测试是验证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性的重要手段。在支付SDK中,我们特别关注高频调用、大数据量、并发访问等场景下的系统表现。
高频调用测试:模拟恶意脚本的快速连续调用,验证频率限制机制的有效性。这种测试能够确保我们的安全防护机制在实际攻击中能够正常工作。
内存压力测试:在内存受限的环境中测试SDK的表现,确保即使在低端设备上也能稳定运行。
并发测试:模拟多个支付流程同时进行的情况,验证线程安全和资源竞争处理。
长时间运行测试:让SDK在长时间运行的环境中工作,检测内存泄漏和性能退化问题。
@Testfun testRapidCalls() { val bridge = PaymentJsBridge(mockListener, securityConfig = SecurityConfig.createStrict()) // 模拟快速连续调用 repeat(10) { bridge.onPaymentResult("""{"status":"PAYED"}""") } // 验证只有前几次调用生效 verify(mockListener, times(3)).onPaymentResult(any())}
八、线上监控与数据分析
关键指标监控
1、成功率指标
- 支付发起成功率
- H5页面加载成功率
- 回调到达成功率
2、性能指标
- 页面加载时间
- JavaScript执行时间
- 内存使用情况
3、安全指标
- 恶意调用拦截次数
- 域名白名单命中率
- 异常错误统计
埋点实现
数据埋点是线上监控的基础,通过收集关键节点的数据,我们能够了解SDK的真实运行状况和用户使用情况。我们的埋点策略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保护。
关键节点覆盖:在支付流程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设置了埋点,包括支付发起、页面加载、结果回调等。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用户行为链路。
性能数据收集:收集页面加载时间、内存使用、网络延迟等性能指标,为性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持。
错误信息记录:详细记录各种错误情况,包括错误类型、发生频率、影响范围等,为问题修复提供依据。
隐私保护:在收集数据时严格遵循隐私保护原则,不收集用户的敏感信息,所有数据都经过脱敏处理。
数据聚合:通过合理的数据聚合减少网络传输和存储成本,同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。
object PaymentAnalytics {
fun trackPaymentStart(url: String, mode: LoadMode) {
Analytics.track("payment_start", mapOf(
"url_domain" to extractDomain(url),
"load_mode" to mode.name,
"timestamp" to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
))
}
fun trackPaymentResult(result: PaymentResult, duration: Long) {
Analytics.track("payment_result", mapOf(
"status" to result.status,
"duration_ms" to duration,
"error_code" to result.errorCode
))
}
}
九、持续优化与版本迭代
版本规划
v1.0: 基础功能完成,支持Activity/Dialog模式
v1.1: 安全功能增强,添加域名白名单
v1.2: 性能优化,内存管理改进
v1.3: 用户体验优化,错误处理完善
技术债务管理
1、定期代码审查: 每个功能完成后进行代码审查
2、重构计划: 定期重构复杂度较高的模块
3、文档更新: 及时更新API文档和使用说明
4、测试覆盖: 保持80%以上的测试覆盖率
十、经验总结与最佳实践
成功经验
1、安全优先: 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问题,而不是事后补救
2、渐进增强: 先实现核心功能,再逐步添加高级特性
3、用户至上: API设计要简单易用,降低接入成本
4、完善监控: 线上监控帮助我们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
踩过的坑
1、WeakReference过度使用: 一开始为了防止内存泄漏大量使用WeakReference,结果导致回调经常失效
2、生命周期管理: Activity被系统回收导致的回调丢失问题
3、WebView兼容性:不同Android版本的WebView行为差异
4、JavaScript Bridge安全: 没有充分考虑恶意网页的攻击可能性
5、线程安全问题: WebView方法必须在主线程调用,否则会抛出异常
6、方法重构困难: 大方法难以维护,重构时需要拆分为小方法
7、超时机制复杂: 过度复杂的超时逻辑反而降低了系统稳定性
未来规划
1、Kotlin协程支持: 使用协程优化异步操作
2、Jetpack Compose: 考虑支持Compose UI
3、多进程支持: 支持在独立进程中运行WebView
4、插件化架构: 支持动态加载不同的支付插件
5、AI辅助: 集成AI能力,自动检测和处理异常情况
6、性能监控: 更完善的性能监控和自动优化
7、国际化支持: 支持多语言和多地区的支付场景
结语
构建一个优秀的支付SDK需要在安全性、稳定性、性能和易用性之间找到平衡。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,我们的SDK已经能够稳定服务于生产环境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正在开发类似功能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。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,欢迎交流讨论!
作者介绍:
- 米思宇 高级Android开发工程师